租用帮助
随着POC生态的快速发展,硬盘挖矿的收益现在怎么样呢?身边越来越多的小白矿工带着他们的硬盘和机器参与到了硬盘挖矿生态之中。作为生态的建设者,新的矿工群体对POC共识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提高去中心化程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网络的安全性。
其实,像BurstCoin等硬盘挖矿的话,硬盘容量几乎直接就决定了收益,技术难度比较低。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只要硬盘容量大,收益就会高。但是这收益的前提,还是需要能够解出谜题算出哈希值,言外之意就是在你硬盘存入足够多的“公式”,将极有可能解出“答案”,而存放在硬盘的“公式”是毫无数据价值可言的。本文将以2个常见问题来解释小白矿工对于硬盘挖矿的一些疑问。
硬盘挖矿收益不得不考虑的两个问题:
第一、硬盘挖矿收益回本周期
矿工群体是逐利的,那里有钱赚那里就有矿工。相比于炒币,参与挖矿就是为了更稳妥的回本,因而不少矿工总将币价认定为制约回本周期长短的唯一因素。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一个认知。
不管当下的境况如何,回本周期永远都是矿工最在乎的核心之一。有相当大一部分矿工群体的算法其实都是错误的,除了币价影响回本的周期之外,挖矿的难度(全网容量)、挖矿的产出(每日产出代币)、挖矿的消耗(电费、带宽)都是影响回本周期的重要因素。
且不谈电费支出与带宽的费用,因为电费与带宽在硬盘挖矿中的占比是可以忽略不计的。那么我们如何计算回本周期呢?
举个栗子,A矿工投入1万元人民币购买了100T的硬盘参与某个POC项目,假设这个项目代币的价格为100元/枚,100T硬盘日产出为1枚代币,则回本周期的计算方式:总投入/(日产出*币价)=回本天数,代入数据进行计算,10000/(1枚*100元)=100天;此时,矿工可以计算出挖矿的回本周期为100天。但在第二天,币价下跌至80元/枚,则代入数据计算,10000/(1*80元)=125天,仅仅一天的时间,挖矿的回本周期便相差25天。
虽然上文只是一个例子,但这与现实并不会相差多少。币价是瞬息万变的,不会总是维持在一个点或者上涨、下跌,事实上,影响回本周期的因素波动一直都较大,如果按照某一个恒定的数值(币价)去计算回本周期,算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如果参与的项目给你一个准确的回本周期,只有一个可能,项目本身就是一个资金盘,币价的涨跌由项目方操控。回本周期只是一个短期的参考,并不能当作一个长期的标准。
第二、硬盘挖矿挖矿日产出(收益)计算
传统的挖矿,一般指POW,挖矿的日产出(收益)就是:全网日产出/全网算力*个人算力=挖矿日产出(收益),举个例子,B是某个POW币的矿工,假设该项目全网算力为100EH/S,B矿工的算力为1EH/S,全网每日产出1000个币。将数值带入公式可得:1000/100*1=10枚币。这就是传统的挖矿产出(收益)计算方式。
这个计算方式显然是不适用于硬盘挖矿的,因为硬盘挖矿项目绝大部分(少部分如burst没有抵押模型)都加入了一个抵押机制,抵押机制影响着矿工的收益。因此硬盘币的收益计算公式为:全网日产出/全网容量*个人容量*抵押收益比例(抵押额)=挖矿日产出(收益)。
假设某个硬盘挖矿项目的全网日产出为1000枚币,全网容量为100P,B矿工的容量为1PB,满抵押收益为100%,不满足抵押收益为20%,那么收益情况为两种:
1:满抵押收益:将数据带入公式为:1000/100*1*100%=10枚币;
2:不满抵押收益:将数据带入公式为:100/100*1*20%=2枚币。
很显然,通过以上计算公式我们可以得出,硬盘挖矿与传统POW挖矿的收益计算是有明显的区别的,绝大部分的硬盘挖矿项目,增加收益的方法是,除了增加硬盘容量,还需要增加抵押代币数量。
硬盘币抵押模型的优点是增加矿工的收益,并且反垄断。大户无法像以往直接使用算力就能压到普通矿工,大容量就必须高抵押。如果大容量没有满足抵押,收益反而还不如一个小容量的矿工。